開幕酒會: 8月5日下午4時至7時

“我喜歡櫻花僅僅在短時期內綻放。我珍惜那些曾經經過我身旁人群的臉龐。儘管有許多的誤解和錯位,但畢竟是一個去了解彼此生活和交換信息的機會和開端。”

江上越,2021年8月

一期一會,是此次江上越繪畫作品展覽的主題,從精神格言的角度來接受生命短暫的更通俗說法,可以簡單的翻譯(從日文到英文)為“生命中僅僅一次的相遇”。在日文中這個成語如同禪宗的深奧,將轉瞬即逝的欣賞提升為生活的理想方式。在英語中“生命中僅僅一次的相遇”是一個搖滾樂隊歌曲的主題,正如來自臉部特寫(Talking Heads)樂隊歌手大衛·拜恩重複所問的,“這不是我美麗的家嗎?這不是我美麗的妻子嗎?我如何才可以到達這裡?”每種語言的聲調的不同是一個完美的例子去詮釋這些誤譯、誤解和交流不暢,這些都是藝術家曾經在學校或者在生活中經歷過。

江上越是一位極具代表性的第三代日本戰後當代藝術家。1994年出生於東京郊區,在美國和歐洲度過了她的童年,這很好地解釋了她為何自然地傾向去探索這些“誤譯”。她目前在位於北京的中央美術學院攻讀博士學位,在那裡也完成了她的本科學位(2016年)和碩士學位(2019年),期間她在卡魯斯魯厄藝術與設計大學學習了一年。她所選取的合作教授點亮了她作品的展示形式: 現在,她和傑出的中國當代藝術家劉小東合作;在德國,她和概念型電影製作人奧馬爾·法斯特(Omar Fast)合作,他在作品中挑戰線性敘事的概念和藝術家表達真相能力的信念。與此同時這些導師也使江上越受益匪淺,她現在掌握了一種短暫真實的描繪畫像的方式,這種繪畫方式是藝術史上對傳統臉部描述的重新構造和編排。

臉部是江上越首選的創作題材,她花費多年凝視當她在美國、歐洲和中國旅行時遇到的他人的眼睛,來嘗試找出他們在和她說什麼。在這些地方她的母語日語不會被應用或不容易被理解,她感覺到交流上的無助。這些時刻交流是完全缺失的,或者僅僅通過聲音語調和面部表情才能理解,這些深深地根植到藝術家的精神中。所以我們遇到的這些面孔,並不是歷史上的著名形象或者來自當代藝術名人花名冊, 而是那些江上越準備展覽中途遇的普通民眾。

面部描述實際上在近期是極具爭議甚至危險的,存在著對面部識別科技的極大敵意,,比如人們畏懼這是控制活動的手段和侵犯了他們的隱私。與此同時人們卻在社交媒體上無節制地發出各種自拍照片,放棄尊重隱私權。這種臉部展示的普遍性賦予江上越靈感,並值得進一步去研究。正如反對美國藝術家理查德·普林斯僅僅從Instagram挪用照片,江上越再次創造出如何去觀察一張臉,如何去看待一張臉和如何畫出一張臉。大多數的我們在去看嬰兒的照片或者駕駛證照片的時候會知道,面容是千變萬化和短暫的,它會隨著年齡增長而變老,它會呈現我們的情緒,它甚至也可能揭示人的某種真實。它不像藝術,不是永恆的。但如何在不破壞肖像的情況下捕捉這種特質呢?

江上越把這些肖像合併到她畢業後的裝置《誤聽遊戲》(2016年)當中。她嘗試捕捉交流的“聲音”在臉部的呈現,開啟了一個交互的、具有社交屬性的表演。當他們嘗試去重複上一個參與者對他們說的話時,參與者之間的理解會惡化。待完結後江上越創作了每個參與者的作品系列。這些作品是採用寬闊的筆觸和輕薄多層的色彩去描繪臉部系列的開端,完全不同於傳統大師的作品或現有的當代藝術作品。在這些不嚴格的人性詮釋裡,江上越聰明地創作了一個小失誤,可被稱作視覺上的白色噪音。用電腦創作的畫作通常會存在這些小失誤,例如像素惡化或從故障打印機出現的錯誤塗抹墨漬。一些藝術家已經在嘗試表達這種新的美學,因為這些新媒體造成的斷層線條,比那些用軟件和程序製作的完美畫面更加有趣味。

在2020年創作的作品系列《彩虹》中,輕薄的色彩和寬闊的筆觸在平行線的背景中呈現臉部的特征,如同出了故障的投影儀。或者在她的作品系列《社交距離》中,身體從柔和的筆觸中呈現而成為焦點。在作品系列《其他》中可以看到著名的文學家但並不清晰,仿佛他們的影響力已隨時間而逝。這些多樣形式的小失誤是為了傳達短暫的時間和瞬間即逝的美。誠然,沒有一種方式是確定的或限定的。在作品系列《彩虹》中,轉瞬即逝的第一次相遇從來不會被重演或保留。在作品系列《社交距離》中,依據一句老話“不相見,倍相思”,展示著人們之間的交流不暢,以及從距離中產生的渴望。在作品系列《其他》中,名氣和重要意義經不起時間的流逝,無論作品成就是多麼輝煌和榮耀。實際上,這也是引人入勝之處,江上越選擇了這些有著廣泛社會評論以敘事而聞名的作家。藝術家本人也在嘗試著去達成一些類似於佐拉或托爾斯泰的成就。

所有這些作品都是在北京第一波的疫情中創作,期間旅行是不可能的,特別是它們是屬於封城這段期,其實也是我們不得不“活在當下”的時期。 疫情框架出這些作品,改變我們對 “一期一會”這個成語最初始的理解。消逝的光環盤旋在這些作品的表面,從不要求我們去檢視它的影響而這個影響是確實存在的。江上越的作品可以說是去年的所有創作中最有意義的一批。也許是因為深深根植於她的DNA,江上越似乎一直在探索社交距離——語言或文化差異的距離——並貫穿於她的藝術生涯。她並不是隨波逐流或者更糟糕地說,利用這場世界範圍的災難來創造收益。在她的臉部畫作中,我們觀測到了人性。 這些畫作讓我們想去邂逅這些人物並開始一段交談,也許是為了持續更多的困惑,或者是為了尋找出我們跨越彼此之間的差異並彼此理解的能力。

有關作家
芭芭拉·波洛克(Barbara Pollack)是 Art at a Time Like This Inc. 公司的聯合創始人兼聯合總監,這是一個在危機時期為藝術家提供自由表達的平台。 波洛克是中國當代藝術的權威人士,並且基於她在該領域的研究,於 2008 年和 2016 年獲得了亞洲文化委員會的兩項資助,並於 2008 年獲得了著名的創意之都/沃荷基金會藝術作家資助。此外,波洛克還是紐約市視覺藝術學院的一名兼職教授,經常在美國和亞洲的大學和博物館教授當代藝術課程。 在即將於紐約的亞洲協會博物館舉辦的展覽——“鏡像:改變中國人身份”中,波洛克將擔任首席策展人。

HK H Queen’s 7-8/F

7-8/F, H Queen’s, 80 Queen’s Road Central, Hong Kong

Tel: +852 2523 8001

Opening Hours: 11:00 - 19:00
Closed: Sunday, Monday

More Info

ARTIST

您需要協助嗎?
了解有關藝術家及其作品的更多詳情信息,請點擊此處。

MAIL MAGAZINE

訂閱電子報讓您不錯過白石畫廊最新消息及會員獨家好康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