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TICLES

古往今来,凝视现在|韩国艺术家权纯益的〈时光间隙〉

2023.07.10
访谈

权纯益〈时光间隙〉2023, 白石画廊台北。

韩国艺术家权纯益曾在许多地方和国际展览中展示他的作品。他最新的展览〈时光间隙:进行中的权纯益〉正在台北白石画廊展出,艺术家探索时间的概念,同时展示他著名的色彩与石墨融合的作品——将两种对立的媒介,和谐地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在最近的一次访谈,权纯益分享了他对活在当下的理念,以及在冲突元素中实现和谐的细致过程。

在当下得到喜悦

展览现场

展览标题象征权纯益对于活在当下,以及在不同元素之间寻找和谐的独特视角。邀请观众来一趟视觉探索之旅,在色彩和石墨交会之处,一窥艺术家创作的心路之旅,以及如何在时光间隙中发现美好。

ー此次展览〈时光间隙:进行中的权纯益〉反映了您对于活在当下以及在色彩和石墨等不同元素间寻求和谐的观点。这种活在当下的想法,如何影响了你的艺术创作以及展览理念?

权纯益: 我在2007年去了非洲旅行,但忘记携带相机。当时我感到尴尬和震惊,因为我想用相机来计划我关于新旅行的艺术创作。后来我突然想到了一件事。阅读 Osho Rajneesh 的书《Everyday Osho》,书开头的第一句话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在过去和未来之间有个『间隙』通向永恒,那就是现在。」

那时我想:「啊!」即便我遗失了相机,无法看到所有的新风景,我放弃了试图透过相机来构思我的创作。当时我感到尴尬,但在那个「间隙」当下,我意识到这就是我所能做的,从那时起,我在书中勾勒旅程时感到快乐。这个经历对我来说是一种全新的体验。

此刻活在「当下」,让我模糊地意识到:我不应该为了未来而牺牲当下,也不该仅仅停留在「过去」的痛苦或喜悦,而是专注当下。他们像石墨一样填充其中,闪耀着光芒。尽管色彩和石墨这两种异质物之间有些冲突,但我认为活在当下,并试着将它们融合是一件好事。

工作中的权纯益

ー为什么选择石墨作为主要媒材?并且如何使用研磨石墨或用石墨来填补间隙的技巧?

权纯益: 我生活在靠近煤矿村的地方,觉得煤矿黑色的光非常美丽。当许多脚步走过,那煤矿的黑光让我意识到美无处不在。这可以视为一种抽象表现。

关于「无我」系列作品,我首先在背景上绘制许多点,轻轻地上色。然后再次在这些点上放置深黑的颜料。我再用石墨覆盖打磨,赋予它一种光泽。就是这样,通过这简单的重复和研磨石墨,我能够摆脱我执,让心境放空。我把这看作是冥想,是通过创作劳动,以避免沉浸在现实痛苦的实践。这不仅包含了我个人的审美喜悦,也包括我想要传达给观众的慰藉。

艺术品特写

几何抽象:圆形、方形、三角形

展览现场

在权纯益的艺术之旅中,圆点、圆形、方形和重叠的凸起点之间的相互作用超越了传统表现的界限。类似的艺术家如皮特·蒙德里安(Piet Mondrian),他在艺术中使用形状描绘抽象,以及巴勃罗·毕加索(Pablo Picasso),以其对角线和碎片形状描绘人物而闻名。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在艺术史上使用形状总是具有象征意义。这些形状作为视觉元素,传达更深层次的意义并引起情感共鸣。

ー在圆形或方形空间中点与点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重叠的凸起点背后是什么思维过程?您如何实现大小、形状和图案的变化,以创造几何抽象的效果?

权纯益: 从2012年开始,我开始从具象表现转向抽象表现。有机形状被转化成几何形状。这始于「无我」系列中的一个点,然后是方形、圆形、点、十字等等。圆形代表「天」、方形代表「地」、三角形代表「人」。

抽象或具象对我来说并不重要。我只是选择抽象的方式来更强烈地表达。抽象画为观众提供了许多自由。即使我以自己想的方式表达,我经常意识到观众会有不同的感受。就像一个悲伤的人看到蓝色时会感到宁静,想像着大海,而在疲惫的生活中看到绿色时会感到舒适,我相信我正享受着色彩带来的喜悦。

佛教和「无我」概念

权纯益在自己的作品前合影。

佛教的「无我」旨在消融自我。据其信仰,个体内没有固定的我(或自我),这个古老的哲学观念影响了权纯益的创作和作品的深度。透过揭示真实存在的本质,权纯益的艺术探索空无、无常和万物相互联系的观念。

ー佛教的「无我」概念和「无我」教义如何影响了您的艺术创作过程,尤其是在超越我执,发现自性的观念方面?

权纯益: 这可说是与我在过去十年中,从事传统韩国青瓷陶瓷创作时所感受到的沉浸感有关。虽然西方哲学和对生命的信念着重于个体,但佛教的「无我」可以被定义为「避免我执,以及消融自我的行为」。

我认为这是因为在「无我」系列中涉及到的劳动过程。通过简单的动作,不断地标记点,并持续用石墨研磨凸起点的表面,就像是一场表演,我在那个过程中放下了对自我的执着,学会了放空思想。就像佛教中的108次鞠躬动作一样,可以被看作是一种简单而重复的身体运动,旨在忘却痛苦和烦恼。通过「无我」系列中连续重叠的圆形作品,我想展现曼陀罗(mandala)的真谛。

从缺口到疗愈

展览现场

对于权纯益来说,「间隙」这个词有深远的意义。在展览脉络下,「间隙」用来概括时间、空间和个人经历之间的复杂交互作用。

ー为什么您在系列作品的标题中选择了「间隙」(interstice)而不是「缺口」(gap)或「虚空」(void)?

权纯益:我在将系列作品的标题翻译成英文时,对韩文词语“teum”(「间隙」或「缺口」)进行了很多思考。我使用术语「间隙」(interstice),而不是「裂缝」(crack)或「缺口」(gap)这样的词语,是因为它不同于「岩石内部产生的裂缝」,或是「缺口」。这仅仅是因为「间隙」与「缺口」(gap)这个词有所区别,而「缺口」通常不同于人和人之间的情感空间。

「间隙」这个词可以同时用来指涉时间与空间。而teum或「间隙」的概念代表着我们在人生中被过去所束缚,无法活在当下,或是为了未来而牺牲当下的视角。因为对于我这个单一的个体来说,只想着过去的黑暗或未来的希望最终会成为生命的障碍。

为了摆脱这种两难,我希望将自我造成的伤痛化为正向思考。最终,过去、现在和未来都是我这个单一的存在。我相信,如果我因着对过去的执着而受伤,却仍然活在当下的光芒中,那么当下可以成为我整个生命中如水晶般璀璨的存在。

权纯益《Pile up & Rub - Interstice (12-02)》 2022, 40.9 × 31.8 cm, Mixed media on canvas, panel。

ー在您的艺术作品中,您探索了「间隙」从负面的空缺转化为正面的疗愈和再生。这个转化是如何产生的?

权纯益: 画布上分布的几个平面碰撞,产生张力形成间隔。它通常存在两个或更多不同颜色的块面彼此对立的构图当中。这就是「间隙」的含义——处于当下的状态。

这些概念不仅涉及到伤痛的意义,还更多地涉及时间和空间的概念。整体而言,我在思考绘画的三个方面:面=「间隙」系列,点=「无我」系列,以及线=我未来想做的作品。

换言之,在平面之间创造流线的、延长的空间称为「间隙」。这是这一面和另一面之间的接触,它形成了一个既不属于此也不属于彼的「空间」。即使它看似一个深深的伤口,它从两侧(过去或内心到未来)进行自我疗愈,通过叠加层层深色石墨光泽来积累当下。这具有强烈的三维效果,如同非洲或澳大利亚原住民身上的「疤痕纹身」一样。这可以说是经历了创伤和疗愈过程的「时光之痕」。

艺术品特写

透过艺术家的深入坦率的回答,我们更深地了解到他的艺术作品如何体现了伤害和疗愈的过程。这次采访的亮点在于他清楚地解释了「间隙」概念如何捕捉到时间和空间的多面性,提供了对人类经验的独特视角。艺术的可能在于照亮人类历程并促进个人成长,权纯益的作品是极具启发的见证。

展览在台北白石画廊展出至8月12日。欢迎漫游权纯益〈时光间隙〉。

了解更多展览详情 »

Subscribe Our Mail Magazine

If you chose to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you will receive the latest news and exclusive offers by email.

ARTIST

RELATED ARTICLES

FEATURES

  • ARCHIVE

  • ARTIST NEWS

  • EXHIBITIONS

  • GUTAI STILL ALIVE

  • SPECIAL

View more

MAIL MAGAZINE

If you chose to subscribe to our newsletter, you will receive the latest news and exclusive offers by email.